我所见到的赵州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红楼一痴
摘要:2008年的11月底,我有幸出差去河北衡水。到达石家庄的时候,同事们提出要去赵县看看赵州桥。赵县离石家庄不远,我们去了正定之后,打的折转到了赵县,下榻赵县宾馆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匆匆忙忙在小酒店里吃了点东西,按照店主人告诉我们的线路,一行四人徒步来到了赵…
(桥的两侧加固的痕迹很明显啊,铁钉的印痕在那里,已经生锈了。)
我腰背不好,最后一个钻洞子。我们从右侧的大洞爬往左侧,摸着那些冰凉的石头,我仔细用手掌摩挲。石头还是那些石头,这些石头是无法更换的,就是1300多年前的工匠一凿一凿地打磨平整的那些石头,经历了千年风雨,仍旧岿然不动地保持着恒久的姿势,撑起一道长虹。抚摸着一块块青石板,心里莫名地产生了敬畏。是啊,时间是最有说服力的,风雨苍茫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世间还有多少真实的东西留存于世,还有多少东西可以被人抚摸,践踏。这些石头是有生命的石头,它见证过华北平原的风雨雷电,见证过神州大地烽烟战火,见证过数十个朝代的江山更迭,它像一个穿越时空的老人,时时以它的冷静与沉默在坐观人世的变化,它还是它,1300年前的它。我背靠在石壁之上,双手反摸着凉沁沁的石头,光滑干净的石面不知道有多少人从这里穿过,在这里摩挲过,在这里亲近过。我俯下身子,把胸部贴在桥拱的石面之上,迟迟不愿离开,我想把这种凉意带进我的骨血之中,因为只有这些我能触摸的石头才是我见证过的最真实的赵州桥。
我们应该感谢赵县人民,他们把这座世界上最悠久的石拱桥保护得这样完好。据讲解员介绍,赵州桥在六十年代是允许通行的,小马车与小型拖拉机可以载运货物从桥上通过。后来国家对它的文物与文化价值有了空前的认可,保护起来之后的赵州桥不再允许通行车马,游客是可以在桥上散步流连,休憩合影的。在远处观望,它像一条长虹架在河上,水中的倒影与之映衬,展现出一副优美的图画。我们来的尽管不是最好的季节,看不到水漫河沿的壮观,浅浅的河水明晃晃地在地下滑行,把两岸的树,桥下的风雨桥一一拥在怀里,也不失为一种别致的风情。
(李春的铜像矗立在桥的右侧广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标准像啊,哎,那时要有相机多好啊)
于是照相,合影,同事们匆匆地去购买纪念品,我独自一人在桥头踱步。遥想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赵县是什么样子;遥想这条河是怎样地阻障了百姓的交通;遥想这座桥修好之后这里是不是成为了赵县最有名的集市与商阜。所有这些或许时人并不注重,当它的科学价值与文物价值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赵州桥与它的建设者李春只能留存在故纸堆里。而时间是文物价值的最好尺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尺码。当一千三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一个南方来的朝圣者带着些许失落前来瞻仰的时候,他留意的恐怕已经不在桥本身了,而是深深地嵌入这片古老土地之上的人们的智慧与才情。
0收 藏
您的每一点爱心都是我们成长的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