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堤:《建筑小夜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江堤
摘要:岳麓书院亭子很多,作为自然山水和园林景观的文化点缀,是建筑中的小品。但我更乐意说亭是音乐中的小夜曲。…

岳麓书院亭子很多,作为自然山水和园林景观的文化点缀,是建筑中的小品。但我更乐意说亭是音乐中的小夜曲。

历史最悠久的亭则是吹香亭。位于书院左侧黉门池中。且与道教和隐士有关联,神秘得令人神驰风生。这个亭子浪漫的引擎是宋理宗开始启动的,当时有一个叫钟仙巢的尚书在道教胜地抱黄洞隐居,其时宋理宗还在邵陵当军防,尚未问鼎龙座,这位未来的皇帝与钟隐士交好,为他的亭子题额,并书杜荀鹤《题衡山隐士山居》诗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作楹联。这座亭子,是最能反映岳麓书院文化建筑本质的一个建筑,它的形象有一种哲学的诗性魅力,使人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话:“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地于方寸”。(《论文学》)让人觉得古人在消停中,亦有不流俗的风骨。

最实用的亭子则是汲泉亭。位于御书楼前左侧。它存在的作用不过是在风雨来临的时候,为汲水的人遮风挡雨,较好地反映了建筑与生活的关系,建筑语言可以翻译成生活语言。由于这座亭子以沉静的朴素光照着千百年的魂魄,所以在历史的骚响沉寂之后,仍然得以停留在肃穆的光亮里。由于历史的原因,亭下的古井早已填平,地层中冒出的幽光,勾人泪水。

最具有文化克隆性质的亭子是拟兰亭。它的建筑年代与汲泉亭等同,位置也与汲泉亭相对。克隆的母体是绍兴兰亭,是一种文化建筑的精神移植,它的设计观念和构思源于文化需要,有文化的激情和智慧在里面。然而,亭虽与兰亭相似,但王羲之的冷魂却不愿从绍兴迁徙到岳麓书院,恍兮惚兮,魂魄不归,时光茫然。

最有自然情调的无疑是风雩亭。建于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其名字来源于《论语?先进》,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生活故事在建筑形态中的再现,有先哲超逸的灵魂在里面。它的朴拙、它的巧智、它的原趣,有一种冷锋凛人的浪漫,只有怀藏永恒的人才配与它联系在一起。

亭的环境都很美,一般建在池塘曲水边,有高大的古树。其作用主要是休闲,或护碑(如麓山寺碑亭)、护泉(如汲泉亭),也有作路亭用的(如极高明亭、道中庸亭、自卑亭)。形状有圆形、六角形、方形多种。顶部作攒尖重檐或单檐,路亭也有作歇山顶的。亭子出檐宽阔,檐角高翘,上履青瓦或绿色琉璃瓦,与自然谐和一致,一副纤秀明丽、翩翩欲飞的样子。亭内设有鼓形或长条形石凳、圆形或方形石桌,亭柱间有石质勾栏或美人靠。设在池中的亭子一律有桥与岸连通。最漂亮的桥要数吹香亭的石桥。该桥建于1824年(道光六年),有三个半圆形的桥券,中间一孔较两侧大,桥面拱出。桥缘有栅栏,望柱林立,西端的柱头雕有石狮,与亭相接的东端柱头雕有石象。桥的西侧有一株数百年的古枫,秋天像黄昏的火烧云,其余的季节苍翠欲滴。行于桥上,或坐在亭内,或靠在栅栏上,有画中即景的感觉,套用一句诗:“我在亭内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亭外看我”,人如同望柱上的石狮有情又有调。

穿行于历史溟濛的长沙,一不注意,生命中某一暗弦就会被岳麓书院的建筑拨片弄响,使人在不经意之间有了文化的感染和诗意的惊悸,有了对建筑的惊心动魄的领悟能力,志存高远,心旷神怡。这里没有送别的长亭短亭,没有愿意折断的青青杨柳,对于文化的朝圣者来说,亭是心中文化的驿站,是所有的废墟都无法淹没的。

(根据已故诗人江堤的《山间庭院》中的章节整理而成。)

江堤:新乡土派代表诗人,散文作家。2003年7月21日因病溘然长逝。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人才群体:“校长”现象

人才群体:“校长”现象

2006年7月,适逢教育部举办的“第三届中外校长论坛”在上海召开,浙江一家晚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