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平:中国教育缺乏为民众所倚仗的精神支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征平
摘要:中国教育缺乏为民众所倚仗的精神支柱文/王征平严格说,我们中国的教育并不是没有大政方针,因而也就不可能没有精神支柱,只是尚没有形成深入人心,为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所共同倚仗的精神支柱罢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很明确,也很完备,并且多种版本互为……

中国教育缺乏为民众所倚仗的精神支柱
文/王征平

严格说,我们中国的教育并不是没有大政方针,因而也就不可能没有精神支柱,只是尚没有形成深入人心,为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所共同倚仗的精神支柱罢了。

国家的教育方针很明确,也很完备,并且多种版本互为补充。

最基础的版本是毛泽东同志于建国之初制定的,其表述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最权威的版本应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关于培养目标的方针。

最明确的版本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即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现代化的版本是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国庆节前夕,为北京景山小学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几种版本互为表里,应该说是当今世界上再完备不过,再大气不过的教育方针了。她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一切从马列主义关于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的发展的理论出发,一切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出发,一切从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出发。

可惜的是,作为最具现实主义精神的大多数普通民众,以及在当今高考制度下谨守实用主义原则又懒于创新的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却并不买帐。

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都是在冠冕堂皇的办学思想的掩盖下,力行升学率至上的方针。而班主任则唯学校方针是从。教师干脆以平安课堂,分数第一为方针。

社会,则认为谁升重点学校最多,谁高考最佳谁就第一。

至于大多数深知高考之路拥挤不堪而子女又难堪重任的家长,干脆退而求其次,干脆以让子女进学校以免除管理之劳,但求子女平安长大成人为追求。

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国家民族前途着眼于全人类最高理想,学校教师着眼于学校前途命运,社会着眼于统计数据宣传效应,家长着眼于子女肉身成长生理健康。于是各有各的诉求,各唱各的调,学生无所适从,思想混乱。在这种局面下,教育的合力何能形成?

于是,遵循国家教育方针者堪称珍品,物以稀为贵;遵循学校和社会要求的荣登上品,力能及之者居之;以家长要求为依归的当属中品,数量之多犹如普通民众之于专家;无所归依我行我素,违规犯纪,视教育为藩篱者,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下品了。

专家们都推崇欧美式的西方教育,大多赞其自由,宽松,开放,人性化,没有明确的教育方针却有让人仰慕的丰硕成果。诺贝尔奖获得者,亿万富翁似乎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在悠悠闲闲的游戏玩耍中就培养出来了。

我没有机会去欧美实地考察,但从出国考察过的专家们的介绍中,我却看到了像美国这样的经济科技强国,他们的教育其实并不是没有支柱,不管他们教育教学怎么开展,也不管他们的课堂怎么松散,但他们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无不是手握“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纤绳共同拉着教育的航船阔步向前。这种步调一致正是我们所最最缺乏的,兴许这也正是我们的教育的整体状况令人困惑的根源所在。

其实,我们国内也有不少地区不少学校,其教育发展趋势是令人赞叹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这些学校,能够在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创造性地树立起自己的,为当地民众所共同倚仗的精神支柱。而大多数地区或学校,要么是学校有正确的理念而教师不为所动或社会狂扯后腿,要么社会家庭眼界不俗而学校观念陈旧,举步迟疑,总之心没能往一处想,力没能往一处使,作用力跟反作用力不断争斗不断抵消。

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可以这么说:令人仰慕的教育都是相似的,令人困惑的教育各有各的原因。不过,归根结底还是一点,即即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没能在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创造性地树立起自己的,为当地民众所共同倚仗的精神支柱——地区文化精神和学校文化精神。

注:本文所述言论仅为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好学网的观点和立场,请广大读者和网友参考评论。)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红楼一痴:《竹园》

红楼一痴:《竹园》

当围墙下的荒地即将成为一片竹园的时候,我曾经作过许多美妙的联想。最好不要茂密,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