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冰:《我的高中》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袁冰
袁冰:《我的高中》
摘要:(作者袁冰,2004年武冈一中高中毕业,2008年长沙学院外语系本科毕业,获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现在深圳一外企工作。2008年11月代表公司赴德国进行商业谈判。) 到目前为止,有关高中的回忆是我最模糊的一段记忆。它不如童年那样让人留念,不似初中那么轰轰烈烈…

高三的时候我知道了劳逸结合,以前总是自由散漫,随心所欲。但是高考的独木桥不容我忽视,平凡的我也不能免俗,像所有寒窗十载希望一举成名的学子一样,我也期待自己能够顺利走过那根独木桥。虽然我一直都坚持“不把读书当成自己的唯一出路 !” 但是或者也是出路之一。我为之努力不是孤注一掷,而是不妨一搏。因为要强的我从来都自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或者也能做到!高考对我而言,也只是一种能力测验的手段而已,检测我的应试能力是否够强。同时,也想给家里一个交代。我的父母从来都是对我要求严格的,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我觉得自己的抗压能力以及溶压能力都还是不错的,以致于我从小到大的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受到他们高压政策的影响。自从高中以后我就没有像初中那样每次都考第一名回家,我用平淡的语气应对他们严格的询问“就是这样的!” 当然他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学习不够用功的结论。他们总是以邻家孩子或是某个表兄弟为榜样,让我学习模仿。唯一不会责问我的就是我的奶奶,她总是相信我就是最棒的,她总是开明的鼓励我努力。相对于父母的严格,奶奶开明的鼓励才是我真正的动力。在父母严格的管理下的我只有叛逆和厌烦,但是面对奶奶的慈爱,偶尔我也会觉得惭愧和不好意思。我说我知道该怎么样去做的。我想即使不能成为他们的骄傲,也不要让他们丢脸。

于是,我慎重的计划了我的高三作息时间。首先是保证睡眠。我从来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挑灯夜读或者天还没亮就起床去看书。我会按学校的作息时间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偶尔起床早了就去跑跑步。高三的时候班里的普遍现象就是缺少睡眠,一下课桌子上就趴下一片,基本上没什么人出去玩或走动。我除了下课睡觉之外,还有就是挑不重要的课睡觉。这种做法是相当冒险的。因为被老师发现事小,一不小心那门功课落下就麻烦了。幸好我的语文从来都是不要我担心的,于是语文课就是我必睡的课程。另外,政治课我会选睡,历史课偶尔睡。数学课是打起十二分精神,绝对不会睡的。虽然我花了近一半的时间学数学,我高考数学也只是刚好考了90分。但是那一年里我是真的喜欢上了数学,我喜欢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喜欢用特殊方法去猜题。我想如果我对数学的研究兴趣再早一点的话效果肯定会更好。

其次是保证充分的营养。高三那一年我明显的长胖了不少。我妈在我每次回去的时候都会怀疑的问“别人读书都越来越瘦,你怎么越来越胖了,学习不努力吧?”我笑而不答。首先申明我的长胖绝对不是武冈一中食堂的功劳。因为那时一中的饭菜说实在的真的是让人不敢恭维,所以我时常怀念隔壁三中的食堂,甚至有时都想穿墙过去。可是不管怎么样,我还是会一天三顿都积极到那里报到,并且尽量在鲜有的选择里吃的营养一些。仅仅那样填饱肚子我觉得是不行的,额外我会为自己补充营养。早晚都喝一杯牛奶,每天必吃一个苹果,其余杂粮若干。所以我身边的同学老是笑我除了吃就是睡。那是当然了,不然怎么有足够的精力应战各种试题呢,那可是很伤脑细胞的事情。

再次是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表。虽然每天晚上都是按规定复习某某功课。偶尔某某老师发现有人没有看自己的科目会大发雷霆,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没有面子。但是为了能够让我的成绩更加平衡和平稳,我总会挤出时间给数学。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最需要学什么最需要补的是什么。每次考试以后的总结是很重要的。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充分熟悉适应那种考试制度是取得成功的基础。我很重视那时的模拟考试,严格按照高考规范做题,绝对不会给自己多一秒钟,不会给自己任何借口。然后总结出什么是自己考不败的科目,什么是自己不稳定的科目,什么是要特别训练和加强的…..觉得可笑的是到高三的时候竟然还有人会作弊,好几个人一起和着做题,然后得到好的分数和排名。我觉得那是小儿科的东西,我不屑。因为很多时候那种考试考的更是心态和人格。当然后来那些作弊的人一个都没有考上,留下几个老师在一起唏嘘“他们真的是失误了啊……。”在各科老师眼里,我都不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我宁愿去问同学。因为他们的讲解往往比老师的更容易懂。到了高三,在某科拔尖的同学往往比某科老师对题目钻研的还要深。我需要问的是数学,幸好当时有几个玩的好的数学怪才,他们帮我走出了一个一个的谜团,多年后回想都很感激他们!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姜雄:《此情可待》

姜雄:《此情可待》

眼前早已是一片混乱的世界,受恨情愁,混合着街边的歌声,歌声唱罢:我的世界开始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