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和:到中流击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方兴和
摘要:到中流击水 ——著名教育家周调阳的治学往事 方兴和…

到中流击水
——著名教育家周调阳的治学往事
方兴和

峥嵘岁月

1921年,北平。

这座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已是百孔千疮。腐败的清政府,签署的丧权辱国的条例已让国人感到剜骨的疼痛。虽然辛亥革命把皇帝赶出国门,还有国民政府的成立,可依然没有让国人看到未来中国的希望。

早在1919年就有人喊出“民主”、“救亡”的口号,到1921年,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已接近尾声。但北平的街上,时而响起枪声,还有学生被逮捕的信息传来。中国应往何处去,已成为国人的生死抉择。当时的教育界,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提出文化改良,“激进派”则力挺武装革命。

北平萧条的街上,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唱着《毕业歌》“背负起祖国的希望”投入革命,一些人却守着文化改良的阵地。这一年,一个早过了求学年龄的学子,提着一个藤箱,进入了北平的师范大学。他中等个子,穿着一件竖领的学生装,梳着五五开的中分头,前额宽阔,一双眼睛透出聪慧的光泽。他叫周调阳,这年38岁,湖南武冈州沈行钦团(今大甸乡)人。

周调阳一踏入师范大学,就开始接触进步的思想。但在大学里,因存在两大派——是要革命还是要教育,一直在困惑求学学子们,也困惑着刚入学的周调阳。他班上一个女同学,名叫刘幺妹,湖南老乡,常德人,就与周调阳争得面红脖子粗。刘幺妹坚持要革命,说:“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让我觉醒,不革命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命运的,只有行动起来,拿起枪杆子,与他们斗争到底,中国才有希望。”

这个问题,周调阳曾苦苦思索过,他对刘幺妹说:“就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我们的教育才更显得尤为重要。帝国列强,早已进入工业时代,造出了飞机、大炮、火车,而中国,依然停留在封建与半封建的状态,他们不讲科学,只讲鬼神,讲天意,把精神寄托在毫无生命的庙堂、神龛上。如果中国人不讲科学,不直起直追别国的先进工业、农业、军事,才是中国最可怕的事,才是中国最没希望的事。所以说,教育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任务。”

刘幺妹反驳:“你说得不无道理,但中国教育是个长期的事情,而目前中国,面对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假如一个饿死的人,还要琢磨怎样去种田吗?”

“不种田那要做什么,难道去抢吗?”周调阳说,“去抢难道说就是革命?”

刘幺妹理直气壮地说:“对,就是去抢。去把本来就属于我们的东西抢回来,别让那些软弱无能的、没有骨气的人来做我们的父母官,做帝国主义的走狗来压榨我们。”

周调阳说:“刘幺妹同学,你好好分析分析,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革命队伍的多寡,失败的原因应归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想一想,我们的文化也曾经创造了辉煌,可是,中国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改良中国文化,已成了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做好文化教育这一块,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任务。”

女同学刘幺妹,一副革命打扮,留着短发,穿着新潮的学生上衣和短裙,一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写着刚毅。她见说服不了周调阳,委屈地哭了。周调阳看到刘幺妹的眼泪,语气温和地叫着她的小名:“幺妹,不要哭,严格地说,你没有错,我也没有错。我们只是对中国前途命运的一种担忧,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共同目标即强大中国,但我们的认识思想有两种,而这两种思想,为的是一个目的。激进的革命也好,温和的文化改良也好,都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

刘幺妹坚持革命是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首要行动。她不想再与周调阳争执,哭着走了,走得很坚定,周调阳看到这个老乡同学的离去,本能地感觉不平静的北平也许会再起波澜,而后来发生的事,证实了周调阳的猜测。

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生活的中国人,总是觉得政治生活压抑。北平的街上才平静了几天,很快就会响起枪声,还有各大学的学生集会,还有各大学的学生去伪政府门前请愿,坚决要求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

这一天,政府门前静坐了各高校请愿的学生,要求政府拿出骨气,不做傀儡政府,不做伪政府,不做亡国奴。静坐请愿的学生与政府发生冲突,很多学生被打伤,也有一些学生被抓走。其中就有刘幺妹。要革命的刘幺妹怎么会温和地去请愿呢?恐怕是受了周调阳的影响?当周调阳得知刘幺妹被抓后,心急如焚,与同学商量,如何与政府对话,把刘幺妹救出来。

北平高校整体混乱,一些未毕业的学生,对伪政府很失望,偷偷离开学校。他们听说在上海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有的去寻找共产党的队伍,去寻找革命的真理。

几乎是北平所有的大学学生都上街游行,抗议政府抓捕无辜的学生。各大媒体也对政府表示抗议。政府迫于各界的压力,把学生放了出来。刘幺妹也被放了出来。可还有一些学生在政府内被暴力打死。周调阳想不通,学生手无寸铁请愿,只是建议政府不做傀儡政府,只要政府进步,可惨遭杀害。鲁迅曾说,静坐请愿在各国是常有的事,总不至于要命,可在中国是个例外。周调阳听了这话,又陷入对中国文化深深的思考。

由于是大龄青年,大龄学生,在同学们中,周调阳显得更加成熟与老练,思考问题往往有独到的一面,他分析清末中国衰败的原因,但他依然坚信要想唤起中国人的觉醒,只有提高文化素养。而要提高文化素养,出路在于教育,特别是推广平民教育。他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与支持,很快,周调阳加入平民教育社,被众人推举为《平民教育》周刊第四任主编。担任这个主编,周调阳就有了一个宣传文化教育改良的阵地,由于接触了更多的思想激进的学者,他的思想像插上了翅膀。

在《平民教育》周刊上,他发表和刊登很多关于教育改良的文章,有些言词触及了政府现行制度,立刻引起保守政府的关注。他这天在北平的王府井街头,看到一个书局,就进去看一看周刊的销售情况,可是没有看到一本周刊。周调阳很是兴奋,觉得还是有很多人在关注教育,可是掌柜的告诉他:“周刊被人收走了。”周调阳问:“是什么人收走的?为什么?”掌柜的说:“不知道是什么人,上来看到周刊就收走了。估计是政府派来的人。”周调阳这才感到,自己办的一份教育刊物,也是在革命。

周调阳这天晚上回到学校,校长的办公室前有很多学生围观。周调阳感觉是针对周刊的事,就立刻绕开,躲在办公室的另一侧的黑暗处,倾听里面在说些什么。一人说:“这是学术性的刊物,纯碎是为了学术研究,请政府不要干涉。”然后,办公室里就争吵起来。周调阳怕他们横蛮无理抓人,就迅速地离开办公室。第二天,有同学警告他说:“今后小心为好。”

夜苍苍,路漫漫。1923年,主编《平民教育》三年的周调阳大学毕业,即将走向社会,等待他的是更加艰辛的求索之路。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张志娟:《灯间回忆》

张志娟:《灯间回忆》

坐在桌前,白白的灯光晃晃荡荡着,江上的风应该很冷吧,那时候,学校旁边也有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