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和: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31年后,周调阳在湖南省教育厅任职,根据自己的教育管理经验,他写出了《教育行政概要》、《儿童心里学》、《教育统计学》等著作。
作为乡村教育的开拓者、研究者、实践者的教育家周调阳,对书本有着格外的珍重和偏爱。1940年他在武冈创办都梁图书馆,藏书1万册,现今武冈图书馆的2万册古籍书中,其中有一大半是周调阳捐赠的。
新中国建立后,1950的3月,周调阳当选为武冈县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10月,任邵阳专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1953年当选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0年代,任湖南省参事室参事,从事整理古典书籍工作,抢救古籍书籍数万册。
说起抢救古迹,周调阳最大的贡献是对王船山学术著作的探索和整理。王船山即王夫之。湖南衡阳人,生于1619年,役于1692年。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因晚年隐居在衡阳石船山,学者称之“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1964年,周调阳参与《王船山遗书》59卷的整理工作,撰写《王船山遗书勘记》、《王船山学术思想》、《王船山各种著述完成的时间》、《王船山著述考略》等书。
此年的周调阳已年愈古稀,步履维艰,老态龙钟。但他不顾年老体弱,整天搜索、整治王船山著作,并撰写有关王船山学术的研究著作。在那个年月,整理旧古籍著作,是一项边缘性的工作,而非主流。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说他是逃避现实,躲避社会主义建设。
有些人要中止他的整理工作,纠集一些“革命人”把周调阳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一场文化的争夺和毁灭的战斗即将打响。此时的周调阳年岁已高,从力量上来说,根本不是这些“革命人”的对手。当他看到一些人冲进办公室里,他只得大声呵斥:“不许动,这些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你们要是动一下,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可那些人哪里听得进周调阳的话呢?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桌上的、地上的凌乱书籍,用棍子扫得满天飞舞。周调阳看到这情景,老泪纵横:“你们这是作孽啊!”可“革命人”还是为非作歹地进行恣肆地破坏。
一些“革命人”说:“这些破玩意,是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是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周调阳质问:“你们读过王船山的书吗?”一些“革命人”说:“我才不读这些书呢,我们干革命事业的时间都有限,读这些书能赶超英国吗?能赶超美国吗?”
周调阳质问:“你们没有读过王船山的书,就没有权力说他的书是些破玩意,你们是在侮辱中国文化。”
另一些人气焰嚣张:“别跟他啰嗦,一把火把这些破玩意烧了!”
说时,真有人划然了一根火柴。
千钧一发之际,周调阳无力回天,只是一个劲地与他们理论:“你们不能这样啊!这些书籍都是国宝啊!”由于年岁已高,人们不敢动他,要是以往的情况,他还可能被这些“革命人”殴打。
那根点燃的火柴在燃烧,这个时候,省厅的同志赶到,及时制止了这些“革命人”的行为。周调阳这时颤魏魏地坐在地上,依然双手紧紧地抱着这些书籍。省厅的同志把“革命人”赶了出去,然后把周调阳扶起,愧疚地说:“周老,让您受惊了。”
由于省厅同志的出面干预和关照,王船山书籍终于整理完毕,周调阳看到那些整理出来旧古籍书,总算松了口气,他从办公室里走了出去,来到了湘江边,望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感慨万千。从这湘江边,曾走出了蔡和森、徐特立、毛泽东……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湘江,这条湖南人性格的大江,承载的历史沉重而深远,江面上一艘艘轮船穿梭而过,真可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岁月的痕迹就像江中的大浪遏制飞舟一样,1964年8月8日深夜,周调阳这个伟大的教育家,这个平凡朴实的武冈人,终因超负荷工作,倒在了长沙的病床上,再也没有起来,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