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湘子:《带着自己出发》
关于作者
(邓湘子,《蓼园》校刊创始人。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综合性少儿期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在绥宁二中做过7年中学语文教师,现为湖南教育报刊社《小学生导刊》编辑部主任。著有短篇小说集《雪魂》、《一双鞋能走多远》,长篇小说《山里的阳光》、《像风一样奔跑》,童话集《奶奶和我捉迷藏》,长篇童话《神秘黑森林》,散文集《书里的精灵》、《牛背上的月亮》,长篇科幻小说《复活的月球飞船》,长篇传记文学《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与谢长江合著),长篇报告文学《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合著)等。主编“小发现者丛书”“小学生发现作文快乐总动员丛书”等儿童读物多种。)
带着自己出发
出发的情节,时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着。它寄托着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好奇和向往,承载着我们心中的愿望和梦想,或者肩负着某种使命和责任。每一次出发都是令人激动的。它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开启充满新鲜体验的旅程,它通向新奇的未知领域。
许多人希望走出平庸的生活,但在向往和梦想里久久徘徊,总是迈不开第一步。这些人认为,走出固有的生活圈子需要很多的条件,需要充分的准备。这实际上是自己阻碍了自己,正像眼里的云雾遮蔽了自己的视线。三毛说得好,外出旅游其实很简单,背一袋面包就可以上路了。所以,她能够走进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总是在路上的人,走得最远的人,并不是那些最有钱的人,而是那些无论从行李还是思想上都轻装简行的人。
古人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达出对于出发的向往。这样的出发,具有物理空间和精神探索的双重意义。司马迁、徐霞客、玄奘的壮行经历令人景仰,他们的行走创造了生命传奇和文化奇迹。近现代史上的一批著名人物,从闳容、詹天佑到鲁迅、胡适,他们走出封闭的国门,从异国他乡带回新的知识和新的观念。参观名人故居,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所有的故居都是主人出发的一个起点。这些故居的主人从此地开始远行,他们回来时已经不再是出发时的那个人,他们不可能回来了。
较之受“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思想影响深重的中国,迁徙频繁的欧洲民族有着更普遍的出发和行走的文化背景。他们的行吟诗人和流浪汉小说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许多文化名人就是以行吟诗人和流浪汉的形象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在《安徒生——一个童话诗人》里写道:“安徒生拿到第一笔微薄的稿费,便急忙踏上了旅途。安徒生不间断地旅行,不仅是周游世界,而且完全可以说是在自己那些同时代的伟人中间的旅行。因为安徒生每到一地,总是要结识自己心爱的作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 安徒生在巴黎结识了雨果,同巴尔扎克作过交谈,大仲马领他去剧院看戏。他到海涅家里作过客,在伦敦会见了狄更斯。瓦格纳、舒曼、门德尔松、罗西尼和李斯特等音乐家都为他演奏过自己的作品。他一路前行,在廉价的小旅馆里写作,尽管备尝人生的痛苦,却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用他的童话“捕捉人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