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维:《吹香亭》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思维
李思维:《吹香亭》
摘要:公元181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嘉庆二十四年。当时的大清湖南甚是平静无奇。除了湘西有些叛逆的苗民还拖欠租谷3.598万石外,整个省份并未显现出与江西、湖北或其它相邻省份有多大的殊同。这一年的春天,肇开湖湘人才璀璨之先河的曾国藩才八周岁,左宗棠和胡林翼也不过七岁,…

年轻的我,挤在人群中,看着画面中墨色的柱子、木质的讲坛和台下一片白色的透明雨衣,仿若找到了一件若隐若现熟识的感觉。一个以前只能在中学课本上见的泰斗式前辈,戏剧般地出现在近在咫尺的山的那边,现代传媒传递着现场的感觉。从前那无数个夜晚,在遥远的耒阳乡下秉烛夜读他的诗的情景和那不断滴落的雨珠,让我迷失在时空中,我是如此莽撞地不期而遇这雨帘中充满浓稠的一幕。那一刻,我才相信,这个小小地方为何能轻易拥有吞吐中国百年近现代史的能量。后来我想,那天穿着皱巴的军装的我,不管是早到还是晚到半个时辰,都有可能这错过一次个人心灵成长史上可遇不可求的激荡。

多年以后,我在一个秋日午后,又一次不期而遇地发现了“吹香亭”。在两次相似事件中,我反复琢磨的不是这座古老建筑历史上固有的刚烈和暴戾,而在反复回味上个世纪末为何几次带有仪式性的讲座,会在相当大范围内扩展成一次文化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大讨论,甚至家乡耒阳县那所偏僻的第十二中学老学究先生,也要在我回家的有限几天里拉缠着我问起此事。这究竟是积累之后的自主喷涌,还是刻意塑形的精微仪式击中了世纪末这个古老国度文化人的心灵?我相信在精致的包装和刻意的烘托之后,必然隐匿有广泛的社会群体心理基础。一种小范围内的群众讲学活动能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响动,没有多方面的因缘是不可想象的。更让我关注和深入追问的是,为什么类似的讲学不能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可能,我相信哪怕是一种文化仪式意义上的宣讲,加上现场一些温和的辩论和交锋,对于新一代学人都可能是一种难得的智力开启和文化启蒙。不能否认书院的讲学传统可能只适应和植耕于农耕文明,我也不曾抱有过不切实际的奢望,但我期求和珍惜的是不论是以何种形式,现场、传媒抑或声音和光电所能激发的智能享受。因为人类的思考活动是不易质的千年载体,智慧的火花是与永恒拔河的唯一可能。思考虽然在时间中进行,但它的传播都与时间毫无关联,不泛黄,不腐酸,只会沉淀和回响,呈倒三角形螺旋上升和传承。

长年生活在岳麓山下,总能直觉出一种历史气韵,心灵在无形中浸渍,稍不注意又会被书院的来访的学者偶尔强化一次,无形中心里会感到一种恢宏的沉重,总希望书院能有一天成为一处文化极地,重振“道南正脉”的顶峰。偶然中看到又一轮的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千年”的字样捍卫、重温这座庭院的古老荣光,我会感到有一种熟识的温暖。从她们自信清淡的脸上隐约可见湖湘文化人对这方水土的纵深研发,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所取得的效果。我一直在想,只要湖湘传统能哪怕丁点涓滴到新一代学人的血脉中,这都将是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的一件盛事。这里发生的故事虽然悄无声息,却让人心动不已。

“吹香亭”内一对韩国妹妹正聚精会神地下着韩国围棋,一位白发老者默默垂钓于护栏边。站在黉池边于巨大的枫香树下,穿往于历史的烟云和时空代际中我不知是进还是退。只好呆立在边上欣赏这难得的校园一角的静谧和宁静。夕阳的垂辉,映照着这白发的先生和貌美的女生,此时的“吹香亭”全无冬日的白雪覆盖的静隽,也无夏日荷花妍妍的馨香。深蓝的池水不知深浅,不知名的小虫和动物在水中肆游。此处无旁边广场的热腾,却也偏处一片树荫之下,可以安静的地方摆下一张书桌。不觉间刘世善的楹联又击中了我此刻的心境。

这份难得的逍遥和闲散附上剑鸣补书的“风荷晚香”,让人不觉妙不可言,恨不得一辈子就停留在这一刻,沉潜在这一片木石、一方水土。它的美,深不见底。

李思维:湖南大学2003级金融硕士。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黄涛:《书院的精神》

黄涛:《书院的精神》

为了去岳麓书院明伦堂听报告,我一大早起了床。迎着微微有些寒意的西风走进书院,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