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民专访:有多大的胸襟,就有多大的作为
“当年我们去湖财的时候,学校里盛传这种说法,‘为总行输送肖钢式的干部’,或者‘为总行输送肖钢式的同学’。这是老师亲口说的。呵呵。”谢师兄幽默的回答引起我们一阵欢笑。
谢师兄说,湖财当年之所以能为国家输送这么多金融人才,在业界有这么高的称誉,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当时文革刚结束,金融人才相对比较匮乏,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中国历来是轻商的,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如此,说得不好听点,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搞金融呢属于九流里面的下三流。古人把人分为四等,“士农工商”,“商”也是属于最末等的。那时候金融不像现在这么热门。但是,家长里面也有具备超前眼光的,觉得读金融出来以后到银行工作有稳定的工资。物以稀为贵,最早读金融专业的学生容易脱颖而出,成为银行里的顶梁柱。
二是湖财当时直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简称“人总行”)。84年前,工行、农行等很多银行那时都是为人总行做具体业务的,它们还没有独立出来。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当时从这个直属学校挑选出来的学生,可以说是人总行的子弟兵了,很多人也成了日后各大银行的开创者或骨干。
三是湖南人的能干,或者说,从湖南读书出来的学生还是有股“气”。陈独秀评价湖南人“扎营寨、打死仗”和“霸得蛮”,这是伟人的总结。说得远点,这些优秀学子就是由湖湘文化熏陶出来的。所以,当年肖钢他们一分到总行,赶上好机会,再凭借湖南人的能干,这三个条件使湖财的学生一出来就冒尖了。
说起当年自己这个年级,他作为仅有的五个人被挑选到人总行,谢师兄这样评价自己:“我读书只能算一般。但比较干练一些,很热心班上的事情,和老师关系处理好些,可能综合素质高点。而读书,则和拿破仑差不多吧。拿破仑说他常常班上倒数第一、第二。”这一下把大家给逗乐了。
当年的麓山湘水给谢师兄留了下很多美好的回忆。“那时年轻,很单纯很浪漫。在岳麓山下,春天映山红开了,秋天枫叶红了,大家常相约去爬山。北校当时都是一些苏联式的红砖房,红瓦绿树,从山上看去很美。我的初恋就在岳麓山上。”
积极建设校友会的校友
很多大学的校友,当他们走上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获得辉煌成就后,还积极组织校友会,一方面,是为大学毕业的同学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获得一种感情的归宿;同时积极为母校建言献策,筹集资金,奖助大学生,体现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对社会的责任。这样,通过校友会,一个独立奋斗的个体人,就成为一个社会人,可谓“达则兼济天下”。
谢师兄就是这么一个不但自己取得不错成绩,而且“达则兼济天下”的人。86年,谢师兄分配到了人民银行总行。进去没多久,年轻气盛的谢师兄不习惯机关的工作,便和另一位师兄下海创业。谢师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国内国外,涉及高科技、制造业、海运业、房地产等等。商海沉浮多年,谢师兄始终不忘母校的培育之恩,对母校有着很深的感情,不仅对学校多有捐赠,还从1993年起就组织北海校友会,作为联络校友情感的平台。通过校友会,他希望自己能为母校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也希望母校在争取校友资源方面大做文章,光是湖财就已经毕业了一千个以上的银行行长,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啊!
“校友会是一种民间社团、社会组织,但它的存在不仅限于此。在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小政府、大社会’。马英九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宣扬台湾民主政体的优势时,就号称他们有多少多少个民间社团。我们校友会的成员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这样高层次的社会团体,可以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发挥很大的作用。这种民间组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公平公正,促进自由民主都是十分有益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仅要在国家危难之时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和平时期也能参与国家建设。”谢师兄是这样解释校友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