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勋:“静一学术论丛”总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建勋
郭建勋:“静一学术论丛”总序
摘要:湖南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麓山之畔、奔腾浩荡的湘水之滨,秉承岳麓书院的办学传统,千百年来弦歌不歇。从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转型为一座现代学府开始,国学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核心学科之一。曾运乾、杨树达、宗子威、骆鸿凯、马宗霍、王啸苏、彭昺、……

  湖南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麓山之畔、奔腾浩荡的湘水之滨,秉承岳麓书院的办学传统,千百年来弦歌不歇。从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转型为一座现代学府开始,国学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核心学科之一。曾运乾、杨树达、宗子威、骆鸿凯、马宗霍、王啸苏、彭昺、李肖聃、谭戒甫、刘湘生、谢善继、方授楚等先生,都曾在国文系任过教席。尤其是曾、杨两位国学泰斗,先后担任国文系主任多年,遂使湖大国文系群贤荟萃,雄崌学林。

笔者曾在学校档案馆查得一份1929级国文系本科生课程表,四年所开课程如下:国学概论、《荀子》、诸子学、文字学、中国文学史、英文、法文、军事学、各体文选、中国哲学史、周秦诸子文、《尚书》、《毛诗》、中国文化史、训诂学、佛经文、文章学、声韵学、经学、《仪礼》、目录学、律吕学、《易经》、三礼、中国通史、宋元哲学、西洋文学史、散文选、近代文选、诗赋、史例、文始、骈文、赋选、春秋三传、《管子》、金石学、文选学、《周礼》。总共39门课程中,国学类的文史哲占了绝大部分。

湖大国文系诸位先生在治学上注重声韵、训诂和专书研究,但也不偏废文学和哲学的探讨,同时,他们将这种务实笃重的学风贯彻在课程的设置和具体的教学之中,而他们为教学所编的不少讲义,后来也发展成为在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专著,如曾运乾教授的《音韵学讲义》、《尚书正读》、《毛诗说》、《荀子说》,杨树达教授的《词诠》、《高等国文法》、《积微居小学述林》,骆鸿凯教授的《文选学》,马宗霍教授的《音韵学通论》、《文字学发凡》,李肖聃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谭戒甫教授的《墨辩发微》、《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屈赋新编》,方授楚先生的《墨学源流》等,无不与其教学的内容密切相关。

1949年以后,湖大成立了文学院,本来应该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更大的发展。然而此后不久波及全国的院校调整,却意外地阻绝了其延展的脉流。中文系的教师、学生,连同许多珍贵的图书资料,全都流往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在强大的行政权力面前,国学传统在一所著名大学的中绝是如此地轻而易举,实在令人感喟良多!

所幸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湖大在岳麓书院设置了历史文化研究所,国学渐呈复苏之象;而到了1998年,更是峰回路转,办综合性大学又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湖南大学开始筹划招收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并于2002年正式恢复了文学院的建制。湖大中断了数十年的国学传统,又重新得以接续起来。在现行大学教育学科体制的背景下,哲学、历史学已各自独立,因而在文学院所属各学科中,最能体现对传统国学之承续关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

为了建设好古代文学这个传统学科,湖南大学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延揽人才,于是有陈戍国、郭建勋、张松辉、胡遂、吴龙辉、孙海洋、李清良、刘再华等教授的加盟。毫无疑问,与鼎盛时期的湖大国文系相比,目前实力还相差甚远,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便是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逐步积累与发展,希望将来能步前修之踵武,重铸湖大中文乃至国学之辉煌。

2004年,湖大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曾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学术论著,名曰“侧陋论丛”,共五本,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今年,在学校和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又策划出版了这套“静一学术论丛”,也是五本,即郭建勋的《辞赋文体研究》、胡遂的《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张松辉的《庄子疑义考辨》、孙海洋的《明代辞赋述略》、李清良的《熊十力、陈寅恪、钱锺书阐释思想研究》。“论丛”并未规定一个主题,起初也并未确定出版多少本,而是任由各位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主攻方向选题,写成几本则出版几本。充分尊重研究者的志趣,少一些人为的干预,也许更符合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

《庄子·外篇·刻意》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成玄英疏解曰:“抱真一之玄道,混嚣尘而不变,自非至静,孰能如斯?”“纵使千变万化,而心恒静一。”又刘勰《灭惑论》云:“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由于体制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干扰,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正面临严重的挑战。本套“论丛”取“静一”之名,便是表明我们“混嚣尘而不变”、“心恒静一”的态度和立场,同时也希望与全国学术界的同仁共勉之。

是为序。

郭建勋
2007年1月25日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柯小刚:茎典书写丛书总序

柯小刚:茎典书写丛书总序

提要:我们能写什么?我们不能写什么。这个多余的序言可以视为丛书扉页题记的注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