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惟杰:《梦回酒醒,君魂何处》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余惟杰

陈寅恪先生说“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成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又云:“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先生的《人间词话》,寥寥千字,而在他人,已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不能走近他,却揣度出王国维种种心思,又何解?中国读书人读人其实是在审己,用他们理想中的人格,去浇灌一座雕像。至于而那雕像,是否曾经真正拥有让人仰望的内涵,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他们用信仰立起了一雕像。
留着辫子,为一个大势已去的王朝尽最后的忠诚;守着古籍,为一种趋向衰落的文化倾最后的心血。何尝不是清末和王国维一样经此巨变的遗老们共同的写照?站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交汇口,是抵抗,还是投降,又何尝不是近代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选择?

可是,先生的灵魂打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烙印,当外人拿着尖刀利刃要强刮去这烙印,先生岂能不痛?先生难以抵抗,可先生又绝不投降,于是,固执地选择了一条悲壮了千年的老路——殉葬。
昆明湖只是水而已。经过昆明湖,回忆起先生的人,也只是酹一觞清酒罢了!
岁月已经宕开一笔,他们的伤口也已经结痂,剥落……而那伤痕,可以解读出来的,不过是另外一番滋味的痛。而这痛,和他的又不同了。
梦回酒醒,昆明湖畔是否还有一个灵魂浅唱低吟,不肯散去?我拨开人流,去拜访王国维先生的魂灵,实则不过是在寻找自己被流放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忘了回家的灵魂罢了!
余惟杰:湘阴县一中高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