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闲人:《一路中国风尘》
生来第一回坐汽车走这么长的路,回家24小时,从家回上海30小时。原来担心自己顶不住,没想还真顶住了。一天一夜没吃饭,就吃饼干,喝水,一直到了镇上,下了车,才在龙龙家吃了饭。
我是25号坐的车,下午2点上车,到快五点的时候才开始走。还没走出上海,就被交警堵住了,罚了款才继续走,耽搁了差不多一小时。直到晚上七点多,才走到苏州。车上的电视因为没碟片,不能看,我除了吃东西,就只能睡觉。从大约9点多开始睡,睡一会醒一会,早上五点的时候已经到了郑州。我下车上厕所,又买水,才感觉到冷。北方的冷与南方大不相同,干冽。我站在风里抽烟,看着正升起的太阳,才明白自己已经到了北方,我熟悉的北方。上了车又接着睡,再醒来已经过了洛阳到潼关了。因为长途汽车不下高速,所以半路下车的人只能在高速边上的服务区下。有两个哥们睡觉不知道,本该在三门峡下车,再转车去陕西运城,结果睡觉睡过头了,只好到潼关下。
过了三门峡,就进入陕西地界了。陕西和河南的分界线是河南陕县,也就是以前的陕州,陕州以东是河南,以西是陕西,这也是陕西地名的由来。这个名字源于宋朝。从地图上看,宋朝的都城开封在河南东部靠近山东的地方,所以对关中经营不够,到西夏战争发生,才在陕西设了转运司,专门负责对西夏作战的事情。开始的长官是韩琦,后来在韩琦的要求下,又调来了范仲淹。不过当时韩琦的治所在秦州而不在今天的西安,范仲淹的治所在庆州。秦州是今天的天水,庆州是今天的庆阳,再加上现在的宁夏固原,这是当时宋军集结的三个主要地点,统归陕西转运司管辖。不过,天水和庆阳都属甘肃,固原属宁夏,都已经不再是陕西的辖区了。
差不多进了安徽北部,往郑州、洛阳方向,地势就开始变得平坦起来,是为我们所谓的中原地带。这块土地我每次经过都很感慨,夏、商这两个中华文明的胚胎都结在这里。自古以来,谁占中原谁就有资格自称正统,在乱世尤其如此。不过从军事的角度讲,中原太平坦,适合大规模兵团阵战,所以骑兵和战车尤其重要,战术不大能发挥什么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其实主要就是靠人多少决定胜负,拿我们今天的话说,技术含量比较低。
无论是从陕西进入河南,还是从河南进入陕西,潼关都是必经之地。西夏军事势力最强的时候,宋廷还曾有大臣建议,干脆放弃潼关以西的地区,将重兵集结在潼关与西夏决战。后来经过韩琦和范仲淹力争,才算是没有放弃关中。潼关是从河南进入陕西的第一道关口,地势相对河南险要很多,所以自古来称为雄关。三国时马超从今天的甘肃河套一带起兵,最后与曹操的决战就发生在潼关,而且杀得曹操大败,有“割须弃袍”的传说。唐朝时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攻占东都洛阳后向关中进军,唐军二十万人就集结在潼关,被击溃之后玄宗就仓皇逃往四川避难。可见潼关是一个战略分水线。无论是从陕西进取河南,还是从河南进取陕西,决战都会发生在潼关。不过自明朝以来,都城在北京,所以战略重点都不在西北,所以关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直到明末李自成起义,潼关才再次发生大规模战役,被重视了一回。
历史地看,关中与中原始终是中国的心脏地带,而威胁常常来自地势高峻的蒙古高原。所以,任何一个王朝,为了自身安全,都会在都城选择上下一番工夫。古代所谓的关中地区,主要是今天陕西的渭河平原和汉中地区,称为雍州。当都城在长安的时候,雍州就是核心战略利益区域。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朝代,汉朝和唐朝,都城都在长安,而威胁都来自北方。所以,为了保证长安的安全,对西域的经营非常重视。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一带从地图上看,是蒙古高原的左翼,古代没有形成统一而强大的政权,一直摇摆在蒙古高原的强大民族与中国之间。能否争得西域地区,对把都城定在长安的朝代来说,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宋以后,都城不断东迁,西域也不再关系到王朝安全利益,于是被逐渐放弃。用今天西方人的话说,中华帝国对中亚的扩张野心也逐渐消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