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第二期》后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枕戈
摘要:4月25日,《印象》获得学校的刊号,从以前的地下刊物变为学校正式的刊物。我迫不及待地给几乎当时所有关注和支持我们刊物的朋友们短信:“印象的所有同仁们:今天十时,印象正式获学校刊号,成为大学体制内的刊物,但印象仍将坚持自己的文化理念、学术追求、民间立…

今年,湖南大学的诗人和学者江堤已逝世四周年。他的一生,也正好以这种精神的分野为标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是大学里的先锋诗人;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他以书院为自己的精神皈依,进行文化散文的写作,可以看作是对书院精神即中国大学固有之道的回归。我们有幸采访了他生前的好友吴昕孺、奉荣梅、王开林、彭国梁、许利民、伍继延等,多角度展示了他的诗歌创作、散文写作及他的平常生活和他与朋友之间的交往等的面貌,以作为对我们湖南大学的诗人、和书院精神的体现者的纪念。在此感谢这些老师和师兄们的热忱接待和大力支持。我也相信,有这么多好友支持和继承江堤老师身后的事业,足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同时,《印象》的年轻的记者们,尽管你们尚缺乏经验,但你们这种不辞辛劳的工作精神值得其他印象同仁们尊敬。

这期的“橘洲物语”,是对逝去十八年的海子的纪念和对海子诗歌的阐释。如果说当年的骆一禾和朱大可等是海子诗歌的第一批阐释者,他们更多的是从海子的诗歌本身以及在一种精神的共鸣上对之进行评述;那么,夏可君、柯小刚、郭洪体、海裔等则是海子诗歌的第二批阐释者,他们有着深厚的西方哲学背景,同时他们也有着明确的汉语思想复兴的目的,因而他们的阐释更多充满着“诗与思”的味道,海子诗歌作为汉语诗歌的杰出范例,被纳入到一种思想之事情或思想的道路上来了。

我们的《印象》,以前及目前为止,都是受到湖大的校友伍继延、黄海洲、冯振珉和陈德华等诸位师兄的资助,在此表示我们诚挚的感谢——感谢由您们组成的岳麓菁华基金会对湖大人文事业的支持!这固然是由于您们物质财富之富有赢余,岂不更是一种慷慨大义之所在。

刚写完后记,窗外天气放晴,天空分外敞亮,心情大快。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王胜军:儒家的“功利主义”

王胜军:儒家的“功利主义”

关于儒家与中国近代命运的是是非非,近百余年来一直论争不休、褒贬不一。其实,在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