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第二期》后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枕戈
摘要:4月25日,《印象》获得学校的刊号,从以前的地下刊物变为学校正式的刊物。我迫不及待地给几乎当时所有关注和支持我们刊物的朋友们短信:“印象的所有同仁们:今天十时,印象正式获学校刊号,成为大学体制内的刊物,但印象仍将坚持自己的文化理念、学术追求、民间立…

4月25日,《印象》获得学校的刊号,从以前的地下刊物变为学校正式的刊物。我迫不及待地给几乎当时所有关注和支持我们刊物的朋友们短信:“印象的所有同仁们:今天十时,印象正式获学校刊号,成为大学体制内的刊物,但印象仍将坚持自己的文化理念、学术追求、民间立场和艺术眼光,以此与大家共勉。”很多朋友发来祝贺。唐小兵师兄回信:“坚持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今天,中国的大学或许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安静,我指的是大学生们对严肃的精神事务的关注,对纯粹的文学艺术和学术思想的热爱与追求。相反,从大学围墙之外侵入到大学之内的世俗诉求从来不乏声音,乃至甚嚣尘上。或者我们也应该反过来看,在一种世俗包围的危险之中,也包括剔除环绕在纯粹学术之外的过分狂热,我们也许更能确立严肃精神之事务的纯粹,而这种从大学内部发生的学术追求和思想本身要求而来的书写,更能在未来历史中找到它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对大学之精神进行反思。本期的“湘江评论”就是这样一种对大学精神的反思。《水木清华的流光碎影》在对北大精神和清华精神的比较中,指出北大更多是作为政治上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而清华大学则在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指导下,获得了学术、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包括她幽雅的大学环境和体制上的优越,造就了30年代的清华大学在中国大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丽娃河上的文化幽灵》则从华东师范大学的后门文化谈起,追忆了那个时候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富有,先锋诗歌的狂热,各种观点的争执和激烈论辩,新锐学者的狂傲不羁,学术沙龙的繁荣,以及至今影响着中国学术思想的学术书籍的出版。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学的一个缩影。而在《何谓大学——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柯小刚更是指出:“……对于现代中国的大学来说,这纵然年青的生命却经历了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对于任何一所现代中国大学来说,百年校庆要记取的绝不仅仅是百年的历史,而且必定是千年的辉煌与沧桑;百年校庆要展望的也绝不仅仅是百年的前景,而且必定是千年的未来。”他在文中提出了西方“大学精神”和中国“大学之道”的分野。如果说二十世纪五四时代和八十年代的大学更多秉承的是西方的独立、自由、民主之理念,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学是否要反思下这种局限性,而重返中国的大学之道?湖南大学是中国少数的“有着自己的精神体系”的大学,而她身上也正好体现了“百年大学”和“千年沧桑”的分野,即便是现在,她仍是由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和一座千年幽幽的书院共同构成,堪称中国大学里一道独特的景观。现在是湖大重返其“大道”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河桥风暖:我是一个仰望春天的孩子

河桥风暖:我是一个仰望春天的孩子

(一)我拥有一个人的孤独,耳边响着大段大段的喧哗与热闹,仿佛那些绚烂的烟花一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