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岳麓书院:其院虽旧,其命维新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枕戈
千年岳麓书院:其院虽旧,其命维新
摘要:你从远处放眼岳麓山,看不到岳麓书院,只看到一片苍茫翠绿。你走近岳麓书院,看不到书院内纵横交错的建筑,只看到大树掩映下的一扇大门和一堵高高的墙。这就是“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岳麓书院,在这麓山下,在这围墙里,做了一千年的文化梦。一座书院,经无数劫难而不断新生,历千年沧桑而屹立不倒,藏之名山而愈发神圣。…

(六)

岳麓书院在一千年传承和发展学术的过程中,取得了让世人震惊的成果。也许是湖南人自屈原以来,就特别禀有一种“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浩然独往”、“傲然卓立”、“独立而无复依傍”的精神,所以办起书院这种私学来,也有一种特别的气魄。湖南在唐宋之前,几乎没有出什么人才,被称为蛮荒之地,直到岳麓书院的朗朗书声响起,湖南开始后发赶超,直至近代湖南人才如雨后春笋拔起,引领中国前进的时尚风潮。

岳麓书院的大门有幅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气魄宏大,响彻大地,真正地从历史的角度概括了岳麓书院的功绩。宋朝以来,湖南人才几乎离不开这座书院的滋养。而近千年来湖南人的潜心学问,终于在民族存亡最艰难的时刻,使湖湘文化厚积薄发大放光彩。

湖南人才群体的迅速崛起,左右了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固然与曾左奋起卫道创镇压太平军起义这一历史机遇有关。但更不可忽视的是,经过一千年的苦心经营,岳麓书院这座非官方的大学(虽然某个历史时期官方也想控制它),为这片土地铺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了湖南士子以宗教般坚定的精神信仰,以及通经致用的学风带给他们的现实方法。

如果囿于官学的考上科举求取浮名,岳麓书院的学生就不会如此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从“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夫之首倡“经世致用”,到“睁眼看世界”的魏源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到吴荣光创建湘水校经堂反对空疏之谈改革近代教育,到左宗棠苦心钻研山川形势和攻守之策取得收复新疆的千秋功业,一直到毛泽东的改造世界的强烈革命冲动。

如果囿于官学服务于特定的利益集团,岳麓书院的学生不会如此心忧天下,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慨然承担起天下兴亡的使命。从宋末蒙古大军挥师南下围攻长沙城,岳麓书院几百弟子毅然放下书本登上城墙,奋勇杀敌与城池同亡;到王夫之眼看山河破碎,以一书生之力组织义军抗击清军铁骑,最后归隐山间不与满清共戴天;到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湖南士子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几乎以一省之精英写成了中国的半部近代史;一直到毛泽东率领共产党经过坚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

如果囿于官学的唯唯诺诺,服从统治集团的意志,岳麓书院的学生也不会表现得如此慷慨激昂,个性张扬,乃至怪异踔厉。王夫之即使屡次兵败,也不屈服于满清统治,以残剩之生命发奋著书,头撑青伞脚踏木屐,不与满清共戴天,终成中国最后一代大儒;曾国藩征讨太平天国屡败屡战,发扬湖南人特有的“霸蛮精神”,直至“打落牙齿和血吞”;谭嗣同维新失败,本可流亡海外避难他国,却欲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唤醒国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面对日本政府限制留日学生的活动,陈天华不满中国学生的不团结,羞愤于国人被列强任意宰割欺压,最后投海自杀,做国人的“警世钟”;青年毛泽东倡导强身健体而救国,反对文明对生命的戕害,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竟顶住烈风雷雨而狂奔于岳麓山巅。

如果教育的最终使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的本能,壮大充实人的生命,而非戕害人的本性,那么,岳麓书院的教育不仅在过去是彪炳千秋的,在未来也有着永恒的价值。这是一种横跨千年的教育,也将启示着下一个千年的教育。

千年书院,青春不老;其院虽旧,其命维新。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枕戈:栀子花开 微雨不止

枕戈:栀子花开 微雨不止

栀子花开,微雨不止 在微风中我走遍一个又一个山冈 春雨的故乡栀子的故乡 南方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