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中:历史碎片中的王闿运
经济
近代著名的诗人、李鸿章的长孙女婿杨云史(圻)在京师见到湘绮,“真名士气,大异寻常”,“壮年自许霸才,良有以也”,“尝恨先生不为将相,若致身同光功业,当傲曾、李,使中兴名臣至今存一二,则天下事必不至此”。
湘绮何许人,能令人一见而倾心至此,致使连岳家祖父也拿来陪衬?
王闿运的心气儿高在当时是出了名的。“高文一何绮,小儒安足为!”他不甘以文人自居,与传统社会里大多数的士子一样,修齐治平,思想着在政治上有番作为。其时正值清朝末年,官昏民穷,政教衰薄,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久广西的太平军攻入湖南,他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王闿运很快进入了新兴的湘军集团核心,且表现不俗,很受曾国藩的欣赏,然其抱负并不在此,传说他劝曾“以湘自立,徐平发捻,逐清建夏”,至于其具体内容,当代的历史学家不讲知人论世,总希望能找到直接的证据,孰不知现在所谓的证据,在当时均可置当事者于死地。此事在他知交弟子的笔录中多有记载,这些文字遂不足证明此事必有,但也足以说明其不是“必无”了。《湘绮楼诗文集》记有这样的话:“公(曾氏)之文欲从韩愈以追西汉,逆而难;若自诸葛忠武、曹武王以入东汉,则顺而易。”以文章源流为题,向这位湘军统帅旁敲侧击:诸位试想,诸葛亮和曹操的文章能有什么渊源呢?还是这话说的圆满,既寓有玄机,又不留下什么把柄。
咸丰九年(1859)王闿运进京会试,通过朋友认识了当道的肃顺,于是决计留京,为在长江中下游奋战的湘军打外围。肃顺可不是一般人物,他识人才,更有笼络人才的手段。据说王有时出门,肃或亲自为他执鞭。有一次王宴请宾客,肃则适机送来瓜果和俄罗斯酒,在肃顺的引荐之下,王也参与了朝廷最高密勿,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叹赏,着令赏穿象征翰林清贵身份的貂裘,人称“衣貂举人”。但随着局势发展的进一步明朗,曾国藩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化,在祁门军中碰了以茶书妄的软钉子之后,王闿运心灰意冷,决计还乡,后来慈禧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肃顺被杀,世事再不可问矣。
同治三年(1864),湘军终于攻克南京,王闿运再次北上应试,顺便东下看望曾国藩,二人相对,自是无言。王北行至齐河,大雪冰封,船胶身冻,想到当地古人石崇识见迈俗,却落得个杀身破家的下场,“贤才有益于天下,天下诚有损于贤者,非惟大名之不终,亦思虑之夭神也”,于是高唱“归欤”之歌,定计退隐山林,做流传千古的名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