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诗歌中的技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一行
摘要:(一)这本诗学文集中收录的文章,写于2000—2006年间,它们都是从我阅读和写作诗歌的经验而来。对我而言,尽管汉语新诗尚未完全成熟,但它仍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真正成就的领域之一,在1990年以来它更是诞生了一批杰作。阅读这些……

(五)

对写诗而言,经验的煅炼和技艺的煅炼必须同步进行,任何一方的滞后都会导致诗人遇到写作的瓶颈。这二者的关系并非武功中的“内功”和“招式”(像“气宗”和“剑宗”之争那样)的关系,相反,技艺的训练对于经验本身的深化来说至关重要——在诗人那里,技艺的成熟与经验的成熟总是同步的。这是因为,经验和技艺之间并非只是内外配合而已,而是具有一种相生相成的关系。技艺不精的诗人,其经验方式也必定粗糙、生硬和类型化。因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是通过一种不够精微细腻的语言来进行的,这种语言无法对事物的差异作出精敏的区分和辨别,因此经验也就必然陷入粗糙和混乱。不精纯的语言的特征之一,在于它的惯性(套路化)和意识形态性——由于缺少对习惯语式的反思性偏离,它的词汇来源、意义使用方式,它的句法和腔调都被一种沿袭性的模式所限制,因而它几乎必定是类型化的。而那种对意识形态和习成语言的简单反叛,事实上也寄生在它所要反对的语式之上,并且把该语式的粗糙性全部继承了下来。这种不成熟的语言反叛,其底下的经验方式也仍然处在意识形态的界限之内,亦即只是一种倒转了的意识形态。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教养传统中,习诗时对这两个方面的煅炼总是一道进行。在中国,是对涵养(经验的深化)和法度(言说技艺的煅炼)的同时强调,无论后代的评论家多么抬举“性灵”和“妙悟”,也丝毫不能撼动这二者的地位。而在西方,则是“自由七艺”(liberal arts)对经验方式与言说技艺的同时教养:修辞学(以及诗学)主要是关乎言说技艺之训练的,而几何、音乐、天文等门类则主要用来对经验(观察和感受方式)进行培育。古人非常清楚,这两种煅炼总是相互催化、相互成全。而现代诗的发展则表明,经验方式的转换通常都会导致新的写作技法的出现,而学习新的写作技法,也会促成人获得新的经验方式。

于是,这本文集对“经验”的关注,就需要以对“技艺”的关注来平衡和补充。这本文集意在向读者推荐一种伦理性的经验方式,它的目光向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善和具体的人性倾斜。这种伦理经验类似于帕斯卡尔所说的“敏感性精神”,而这是诗歌赠予人类的最好礼物。对诗人而言,这种经验只有通过长期的技艺磨炼才能成形为恰当的语言。在像弗洛斯特这样的诗艺典范那里,生活中包含的种种微妙难言的伦理经验,都在控制得极其精当的语言中显现出来。而要达到这一步,一个人就必须抛弃所有的“天才作风”和偷懒念头,老老实实地煅炼自己的诗艺。无论如何,我在当代新诗的一些作者(如肖开愚、蒋浩、森子、王炜等)那里,仍然看到了对“技艺是对诗人真诚性的考验”这一信条的坚持。他们在时代对技艺的普遍轻视、歪曲和误解中,继续坚持诗艺的严格标准,继续创作微妙、困难而有节制的诗篇。这样一些人乃是真正的艺术家。尽管他们对技艺的探索,可能常常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但任何严肃认真的努力总是让人充满期待。或许,未来的汉语新诗中将会出现这样的作品:经验与技艺完全融合——技艺像空气一样无形无迹,而经验以其无与伦比的清晰性显现、射出光芒。

——2006年8月2日于海甸岛

《词的伦理》,一行著,茎典书写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一行:海南大学哲学硕士,现任教于云南大学哲学系。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郭建勋:“静一学术论丛”总序

郭建勋:“静一学术论丛”总序

湖南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麓山之畔、奔腾浩荡的湘水之滨,秉承岳麓书院的办学传统,千…